中新网郑州12月9日电 (记者 韩章云)冬意正盛,正是金珠沙梨上市热销的时节。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中远有机农业研究所金珠沙梨种植基地,果农正忙着将一箱箱金珠沙梨搬运进车间。经过一体化作业加工,一颗颗金珠沙梨变成了开袋即食的鲜榨果汁,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味蕾感受。
金珠沙梨丰收,果农笑开颜。孙丽丽 摄
金珠沙梨,外形椭圆饱满,通体金黄,咬一口,肉质酥脆细腻,汁液丰富,味道酸甜浓郁。然而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如今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金珠沙梨,在30多年前还是藏在豫西深山人未知的野生沙梨。
“金珠沙梨原本是豫西大山里的野生沙梨,吃起来酸如梅,涩如生柿,只能入药,个头也只有葡萄粒那么大。”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金珠果协会会长李应贤介绍,在科研专家指导下,20世纪80年代,他和团队从豫西深山中,用3年的时间收集到100多种野生沙梨标本,进行反复嫁接、对照、检验、实验、储藏,然后拿到市场上进行试销,历经14年,最终在1998年选定一个沙梨的新品种,定名为金珠沙梨。
经过选育改良的金珠沙梨,果肉酥脆多汁、酸甜适口,果实增大了3倍-5倍,具备市场流通价值。但是,对于21世纪初的市场而言,金珠沙梨还是新品种,市场认知度不高,曾一度滞销。
如何将金珠沙梨更高效地转化为商品,运送到消费者手中,成了摆在李应贤和种植户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中远有机农业研究所的研发人员得知此情况后,迅速与李应贤进行对接。“那么好的沙梨,烂了扔掉特别可惜,我们有水果深加工的生产设备、生产工艺,以及独特的销售模式,可以将沙梨加工成袋装鲜沙梨汁销售。”该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。
果园里金珠沙梨硕果盈枝。孙丽丽 摄
为了让消费者品尝到金珠沙梨最纯真的味道,从洛阳运送到郑州惠济区的金珠沙梨,通过产品众筹的模式进行销售。
经过多年发展,金珠沙梨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广,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“A级绿色食品”,甚至出口至哈萨克斯坦、越南等地,广受海外市场欢迎。
而在洛阳当地,金珠沙梨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“金果”。洛宁县马店镇镇长赵雯雪介绍,目前仅该镇金珠沙梨种植面积就有1.5万亩,盛果期,每亩的产量可达6000斤,平均每户农户每年依靠金珠沙梨能增收2万元。
从深山野果到果园新贵,再到深加工梨产品,金珠沙梨实现了华丽的蜕变,也带动了一条产业链,让果农品味到丰收的甜蜜。(完)
今天(9日)上午,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,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。
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在距今5200—4300年前后。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,显示出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。湖北屈家岭遗址为长江中游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,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100年的史前水利系统,为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,并发现大型聚落、高等级建筑基址等,为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。
最新考古证实,屈家岭遗址存在多处史前水利系统。其中,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东北部,由水坝、蓄水区、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,其水坝为土筑而成,现存坝体高约2米、宽约13米,长约180米。蓄水区面积约19万平方米(相当于三个西湖湖面的大小);灌溉区面积约8.5万平方米。测年数据表明,早期坝的年代为距今约5100年,为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表示,大型水坝的发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识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国:目前来看,第一,年代很早;第二,体量很大。体量很大就表明它能够储藏很多的水。这些水在旱季,特别是应付那种比较干旱年份的时候,可以有力保障灌区农田里的水稻能够正常成长,能够获得丰收。水稻丰收对史前人类、对他们的聚落来讲,是非常重要的。农业丰收了,可能有些人就不需要都来种水稻,有些人可能专门去制陶器,或者做玉器,这样社会就分工,阶层也会出现,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不断往前发展、往前推进。所以水坝的发现非常重要,是文明不断向高级层次发展很关键的证据。
考古人员发现,熊家岭水坝分早晚两期,延用年代较长,坝体硬度和密度较高,存在明显的人工筑造痕迹,坝体中还发现原始的“加筋工艺”,即在土体中掺杂植物根茎,以增强坝体强度和稳定性,同时还发现了“草裹泥”的建造工艺。而类似规模的水坝还发现多处,专家表示,这标志着史前先民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,从被动地防御水旱灾害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,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方式和聚落形成等提供了细节支撑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国:熊家岭坝体不全是草裹泥,有的地方不一样,所以古人有可能是根据他们的经验,选择不同的方式加以堆筑墙体。而且墙体在发掘的时候非常坚硬,有类似于夯打的迹象,应该是有意做过一些特殊的加工,所以坝体非常坚固。从这上面来看,在5000年前,在江汉平原,这些史前先民智慧应该是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了,他们能够很好地去认识了解所处的自然环境,然后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居住地和种植区域,再加以改造,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地方定居下来,旱涝保收,文明不断发展。
近年考古工作还揭示,屈家岭遗址先后历经油子岭文化、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史前文化阶段,主体年代为距今5900—4200年,存续近2000年之久。此外,还新发现了105万方的大型中心聚落、高等级建筑基址等,年代明确,结构清晰,工艺高超。另外还曾发现史前稻作遗存、年代最早的高温黑釉陶等,一系列发现为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、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。(央视新闻客户端)